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位点 正文

公共管理与城市文化硕士专业介绍

资料来源:      日期:2022年06月10日 16:38     浏览量:


一、专业简介

本学科主要涉及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和方法,以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发展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网络信息技术,阐明和揭示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社区工作及区域文化等相关管理活动的规律。

本学科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综合实验中心、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矿业企业安全管理中心、安徽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和楚淮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为公共管理与城市文化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本学科拥有教育部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淮南市舜耕英才等一批学科拔尖人才。现有的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等方面均较为合理。各研究方向学术队伍之间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学术成果丰硕。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4人,其中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本学科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取得了一批成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科研人才。

二、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学术道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掌握坚实宽广的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有广博的学科视野,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综合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做出一定的创造性成果;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资料,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综合分析和研究公共安全、居民社区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区域文化及产业管理的能力,能够解决公共管理与城市文化中的实际问题。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及应急管理、区域文化及产业管理、社区网络化管理和等。

1.公共安全及应急管理。综合运用系统论、博弈论、运筹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针对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卫生事件及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展开科学研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并给予及时、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

2.区域文化及产业管理。综合管理学、语言学、文化学、艺术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区域文化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区域文化提供相应的研究对策与发展规划。

3.社区网络化管理。依托社会学、管理学、社区工作、网络信息及新媒体理论等学科的优势,运用系统论、运筹学、演绎学等方法论,借助网络或移动终端平台等载体收集和发布信息,赋予各参与主体更多的选择权,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4.碳减排评估与预测研究。依托环境科学、生态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工程学等新理论、新方法,针对“降碳减排”展开科学研究,继而完善“碳减排”综合治理模式,融入安徽省“三区一地”建设,助力国家实现“双碳”战略。

四、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及学时、学分分配

1.课程设置要求

公共管理与城市文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注重基础性和应用技术性。采用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结合的培养方式,注重其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的培养。

2.学分要求

公共管理与城市文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公共课、学科基础课)、非学位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两部分。学位课为考试课,选修课为考试课或考查课,考核采用百分制,18学时为1学分。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所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7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1学分。

3.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学术理论及应用水平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全过程,如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等环节的要求,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五、学制与毕业基本条件

公共管理与城市文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基本学制年限加1年。创业的在读研究生,本人提出创业申请并经学校批准,办理休学手续离校保留学籍,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