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黑白世界里的五彩人生:记杏坛常青树王顺祥老师
资料来源:
日期:2011年04月30日 17:10 浏览量:
一杯清茶,一本教参,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每周三上午北校区3308教室,我们总能见到这一幕场景。老者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上,如同一个音乐指挥,轻巧自若地调动着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吸引着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完全沉浸在他的倾情演绎中,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四十五分钟。
“第一次课我们好多人是带着作业,带着耳机,甚至带着睡意来的,结果大家发现在‘马老’课上,除了认真听课外,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一位坐在前排的同学如此“抱怨”。这位同学口中的“马老”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王顺祥老师,因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的教学,学生们都尊称为“马老”。
原理课的内容尤其晦涩,讲台边的风景格外单调,原理课的讲台属于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人。王顺祥就是这样的人,从小王到老王,从王老到‘马老’,他五十多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潜心育苗,用执著和激情在这片黑白的世界里绘就了五彩的人生画卷。
绿色军营铸铁魂
1954年,18岁的王顺祥响应祖国的召唤,带着亲人的嘱托,投身军营,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军队是座大熔炉,一只只雏鹰在这里接受山风的凌厉考验茁壮成长。隆冬,寒风刺骨,整齐的步伐在“一、二、三、四”的口号声中踏碎操场上的一块块坚冰。盛夏,烈日当头,翻滚的身影在“向前、向前、向前”的军歌声中扬起跑道边的一片片尘土。三年的风雨洗礼,磨砺出了王顺祥钢铁般的体魄和意志。“不当兵我会后悔一辈子!”王老提起这段经历依然热血沸腾。然而就在退伍前,他却经历了一场从天上到地面的巨大挫折。
入伍期间,王顺祥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优异的政治表现,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和上级领导的器重。服役期满后,战友们一个个离开了,王顺祥被留了下来,部队准备推荐他去当飞行员。从地上飞到天上,对于军人来说,这是何等的荣耀啊!就在王顺祥梦想着展翅高飞一搏苍穹时,体检却在最后一关出了问题:教练机上试飞不适应。
飞天之梦破灭后,摆在王顺祥面前有两个选择,或是继续留在军营,在南京的某炮兵部队工作;或是退役转入地方高校学习,立足讲坛。人生的三岔口,王顺祥最终选择了后者。
黑白讲台画春秋
1957年,王顺祥来到了淮南煤矿学校(安徽理工大学的前身)。这样一个选择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留在部队不是更好吗?对此,王老解释道:“参军的时候我是个初中生,部队的三年历练让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来学校就是为了上学,为了圆大学梦,没有想过要教书。”
来到煤校后不久,王顺祥被安排到合肥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进修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许他根本就没能想到,这一进修,就是一辈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离不弃。
师范学院学习期间,王顺祥就像被压紧的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水分。那个时候他每个月有40块钱工资,除了寄回家的10块钱和一部分生活费外,剩下的钱全部都用来买书。“现在我们学校图书馆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书,我几乎全读遍了。”王老不无自豪地说。
1959年,王顺祥回到矿院(1958年淮南煤矿学校改名为淮南煤矿学院),正式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师。这时他也遇到了执教生涯的第一个挑战。虽然师大的疯狂充电让他满腹经卷,课堂讲授头头是道,但学生无法认同这种枯燥的纯理论灌输,教学效果很是一般。教与学的分离使王顺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讲透,更要讲活。为此,他开始在课堂外找“活”。案例换了一个又一个,教案改了一次又一次,讲稿熟了一遍又一遍,他力求把书上的知识点转化成学生的兴趣点,将晦涩干瘪的教材语言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百倍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王顺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成为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曾经有一段时间,学校的教学通讯里期期都有王顺祥的名字。校史馆里展出了王顺祥老师的授课风采。
青松不老夕阳红
1997年王顺祥退休了,但他并没有告别讲台,不久即被返聘继续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一直工作到现在都未曾离开。虽然已逾古稀之年,王老的教学激情和教学效果却未曾受到影响。讲台上他依然活力四射,一句句经典脱口而出,一个个事例信手拈来。“你们这些90后不要以为我很老,我还是70后,今年70多岁啦!”王老不时蹦出一句俏皮话赢得满堂彩,课堂活跃气氛不逊当年。
除了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王顺祥在退休后还多了两项任务:学校教学督导组和学院关工委成员。作为教学督导员,他经常深入教室,检查教学情况。为准确了解教学信息,王顺祥每次都是推门听课,从不打招呼,这让不少青年教师感到头疼。而更让青年教师难受的是,王老在点评时往往都直陈要害,不留情面。王老最反感教师无教案上课,用他的话说,教师上课不带教案如同战士上战场不带枪,是严重的失职行为。所以每逢教师不带教案,王顺祥都会严加指责。在他的严格督导下,青年教师没有谁敢无教案上讲台。
在王顺祥看来,听课不仅是因为督导教学,更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需要。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教中学,学中教,教学相长。学的对象既有书本,还有同行。虽然留在讲台的时间已屈指可数,但王老表示有机会还要去听听青年优秀教师的课,向他们取经。
听课之余,王顺祥还特别喜欢和青年教师谈心,同他们交流教学经验。王老将自己五十多年的授课方法归结为八个字:说、学、逗、唱,点、线、面、体。身为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成员,王老又总是借机要求青年教师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顺祥对教育事业的不舍之情和无私爱心,在青年教师中产生了巨大的榜样作用。一位青年教师在听完王老的课后寄给他一张明信片,上面写道:“作为一位青年教师,我从您身上学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从您身上学到了正直与善良!”
丹心热血酬杏坛
“您今年70多岁了,您考虑过什么时候离开讲台吗?”对于一个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五十五载的老人来说,这个问题很沉重,而我们的本意却是想问到底什么动力促使这位七旬老人在如此平淡的岗位上坚守了半个多世纪。
“我和讲台之间不存在离开与否的问题,讲台早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它,我的生命也就消失了。”当年那个对讲台还没有想法的退伍军人,在五十多年后已和讲台订下了生死之约。
没有荡气回肠的传奇经历,没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见证这段生死之约的只有日益扩大的校园和日渐苍老的容颜。从淮南煤校到淮南矿院,从工业学院到理工大学,安理大在一步步迈向成熟。从小王到老王,从王老到“马老”,这棵杏坛青松在一天天走向苍老。
然而,任时光荏苒,王顺祥对教育的一片丹心,一腔热血,却从未改变。所以无论何时站上讲台,他都会激情澎湃,尽心尽力。他总能新意迭出,掐准学生的兴趣点,让课堂丰满鲜活,让讲台充满魅力,让原理课充满说服力。
所以每次和教师座谈,他都会畅所欲言,希望青年教师严格要求,不断学习。王老认为能给学生一瓢水的优秀教师,不应该只有一桶水,应该是一条河,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储备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王老建议教师授课时不能只盯着教案,忽视和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教师应把教案烂熟于心,如果自己都记不住教案内容又怎么能让学生记住。
所以每每见到学生的不良表现,他总是忧心如焚。王老一直大声疾呼教书育人并重,痛陈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王老的这种教学观曾让部分理工科老师很不理解,在他们看来育人是思想政治课所独有的,其他教师只要讲透课本知识就够了。对此,王老总是耐心地解释育人的含义。育人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而应具体化到学生的日常规范中,课堂考勤、纪律要求等都是育人的表现。
事无巨细,悉上心头,这也曾让王顺祥有力不从心之感。可是只要一踏进校园,那此起彼伏的“马老,您好”声就再次激起他强烈的责任意识。
“小王,老王,王老,还有马老,我倒是喜欢别人再叫我老马!”提到对他的诸多称呼时,王顺祥风趣地说。
老马?老马识途呵!
“第一次课我们好多人是带着作业,带着耳机,甚至带着睡意来的,结果大家发现在‘马老’课上,除了认真听课外,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一位坐在前排的同学如此“抱怨”。这位同学口中的“马老”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的王顺祥老师,因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的教学,学生们都尊称为“马老”。
原理课的内容尤其晦涩,讲台边的风景格外单调,原理课的讲台属于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人。王顺祥就是这样的人,从小王到老王,从王老到‘马老’,他五十多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潜心育苗,用执著和激情在这片黑白的世界里绘就了五彩的人生画卷。
绿色军营铸铁魂
1954年,18岁的王顺祥响应祖国的召唤,带着亲人的嘱托,投身军营,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军队是座大熔炉,一只只雏鹰在这里接受山风的凌厉考验茁壮成长。隆冬,寒风刺骨,整齐的步伐在“一、二、三、四”的口号声中踏碎操场上的一块块坚冰。盛夏,烈日当头,翻滚的身影在“向前、向前、向前”的军歌声中扬起跑道边的一片片尘土。三年的风雨洗礼,磨砺出了王顺祥钢铁般的体魄和意志。“不当兵我会后悔一辈子!”王老提起这段经历依然热血沸腾。然而就在退伍前,他却经历了一场从天上到地面的巨大挫折。
入伍期间,王顺祥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优异的政治表现,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和上级领导的器重。服役期满后,战友们一个个离开了,王顺祥被留了下来,部队准备推荐他去当飞行员。从地上飞到天上,对于军人来说,这是何等的荣耀啊!就在王顺祥梦想着展翅高飞一搏苍穹时,体检却在最后一关出了问题:教练机上试飞不适应。
飞天之梦破灭后,摆在王顺祥面前有两个选择,或是继续留在军营,在南京的某炮兵部队工作;或是退役转入地方高校学习,立足讲坛。人生的三岔口,王顺祥最终选择了后者。
黑白讲台画春秋
1957年,王顺祥来到了淮南煤矿学校(安徽理工大学的前身)。这样一个选择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留在部队不是更好吗?对此,王老解释道:“参军的时候我是个初中生,部队的三年历练让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来学校就是为了上学,为了圆大学梦,没有想过要教书。”
来到煤校后不久,王顺祥被安排到合肥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进修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许他根本就没能想到,这一进修,就是一辈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离不弃。
师范学院学习期间,王顺祥就像被压紧的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水分。那个时候他每个月有40块钱工资,除了寄回家的10块钱和一部分生活费外,剩下的钱全部都用来买书。“现在我们学校图书馆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书,我几乎全读遍了。”王老不无自豪地说。
1959年,王顺祥回到矿院(1958年淮南煤矿学校改名为淮南煤矿学院),正式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师。这时他也遇到了执教生涯的第一个挑战。虽然师大的疯狂充电让他满腹经卷,课堂讲授头头是道,但学生无法认同这种枯燥的纯理论灌输,教学效果很是一般。教与学的分离使王顺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讲透,更要讲活。为此,他开始在课堂外找“活”。案例换了一个又一个,教案改了一次又一次,讲稿熟了一遍又一遍,他力求把书上的知识点转化成学生的兴趣点,将晦涩干瘪的教材语言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百倍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王顺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成为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曾经有一段时间,学校的教学通讯里期期都有王顺祥的名字。校史馆里展出了王顺祥老师的授课风采。
青松不老夕阳红
1997年王顺祥退休了,但他并没有告别讲台,不久即被返聘继续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一直工作到现在都未曾离开。虽然已逾古稀之年,王老的教学激情和教学效果却未曾受到影响。讲台上他依然活力四射,一句句经典脱口而出,一个个事例信手拈来。“你们这些90后不要以为我很老,我还是70后,今年70多岁啦!”王老不时蹦出一句俏皮话赢得满堂彩,课堂活跃气氛不逊当年。
除了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王顺祥在退休后还多了两项任务:学校教学督导组和学院关工委成员。作为教学督导员,他经常深入教室,检查教学情况。为准确了解教学信息,王顺祥每次都是推门听课,从不打招呼,这让不少青年教师感到头疼。而更让青年教师难受的是,王老在点评时往往都直陈要害,不留情面。王老最反感教师无教案上课,用他的话说,教师上课不带教案如同战士上战场不带枪,是严重的失职行为。所以每逢教师不带教案,王顺祥都会严加指责。在他的严格督导下,青年教师没有谁敢无教案上讲台。
在王顺祥看来,听课不仅是因为督导教学,更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需要。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教中学,学中教,教学相长。学的对象既有书本,还有同行。虽然留在讲台的时间已屈指可数,但王老表示有机会还要去听听青年优秀教师的课,向他们取经。
听课之余,王顺祥还特别喜欢和青年教师谈心,同他们交流教学经验。王老将自己五十多年的授课方法归结为八个字:说、学、逗、唱,点、线、面、体。身为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成员,王老又总是借机要求青年教师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顺祥对教育事业的不舍之情和无私爱心,在青年教师中产生了巨大的榜样作用。一位青年教师在听完王老的课后寄给他一张明信片,上面写道:“作为一位青年教师,我从您身上学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从您身上学到了正直与善良!”
丹心热血酬杏坛
“您今年70多岁了,您考虑过什么时候离开讲台吗?”对于一个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五十五载的老人来说,这个问题很沉重,而我们的本意却是想问到底什么动力促使这位七旬老人在如此平淡的岗位上坚守了半个多世纪。
“我和讲台之间不存在离开与否的问题,讲台早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它,我的生命也就消失了。”当年那个对讲台还没有想法的退伍军人,在五十多年后已和讲台订下了生死之约。
没有荡气回肠的传奇经历,没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见证这段生死之约的只有日益扩大的校园和日渐苍老的容颜。从淮南煤校到淮南矿院,从工业学院到理工大学,安理大在一步步迈向成熟。从小王到老王,从王老到“马老”,这棵杏坛青松在一天天走向苍老。
然而,任时光荏苒,王顺祥对教育的一片丹心,一腔热血,却从未改变。所以无论何时站上讲台,他都会激情澎湃,尽心尽力。他总能新意迭出,掐准学生的兴趣点,让课堂丰满鲜活,让讲台充满魅力,让原理课充满说服力。
所以每次和教师座谈,他都会畅所欲言,希望青年教师严格要求,不断学习。王老认为能给学生一瓢水的优秀教师,不应该只有一桶水,应该是一条河,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储备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王老建议教师授课时不能只盯着教案,忽视和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教师应把教案烂熟于心,如果自己都记不住教案内容又怎么能让学生记住。
所以每每见到学生的不良表现,他总是忧心如焚。王老一直大声疾呼教书育人并重,痛陈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王老的这种教学观曾让部分理工科老师很不理解,在他们看来育人是思想政治课所独有的,其他教师只要讲透课本知识就够了。对此,王老总是耐心地解释育人的含义。育人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而应具体化到学生的日常规范中,课堂考勤、纪律要求等都是育人的表现。
事无巨细,悉上心头,这也曾让王顺祥有力不从心之感。可是只要一踏进校园,那此起彼伏的“马老,您好”声就再次激起他强烈的责任意识。
“小王,老王,王老,还有马老,我倒是喜欢别人再叫我老马!”提到对他的诸多称呼时,王顺祥风趣地说。
老马?老马识途呵!
Copyright © 2021-2022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泰丰大街168号 电话:0554-6668017 邮编:232001